潍坊学院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8-11-20  

环境工程技术研究团队以环境工程技术骨干为核心,吸纳了材料科学、数学分析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团队,由15博士组成,成员包括耿启金教授、马海斌教授、郑明亮教授(经济管理)、江津河教授、陈刚、杨金美、王元芳、王海泉、郑师梅、朱海玲(物理)、王兆玲(数学)、刘美芳、辛春玲、王霞、刘莹。与山东海化集团、山东龙安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协作与配套公司12家紧密联合,形成了一个技术研发与技术推进融合的技术中心机构。与化学化工实验中心共建有4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到600多平米,各类大型仪器设备总值400万元。

近五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各类项目课题65项,到账总经费1169万元,发表科研、教研论文 160余篇,荣获市级以上奖励11项。签订横向项目10余项,先后转让催化加氢技术、聚氨酯绿色环保阻燃新材料等科技成果12项,实现经济效益1000多万。先后与淄博明新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了潍坊学院明新化工技术研究室,与山东科奥化工有限公司共建染整皮革助剂新技术研究室、与潍坊爱普环保有限公司等12家行业代表成立了潍坊学院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共建海洋资源利用研发平台等。具备了科学理论研究、技术开发的支撑条件和产学研合作的经验。采用政---院所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多层次联合,初步形成了以化工院为龙头,以环保局、科技局、机电院、数学院、物电院等为友好协作单位,以检测公司、工程公司、材料合成公司等为配套单位的立体化组织机构。

  

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友好功能材料、绿色化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环境污染预测与监测分析,打造方向融合,技术进步的实验室特色,不仅在理论方面有新的突破,而且在工程应用领域有更大的创新。

研究所负责人:耿启金

运行机制与原则:

研究所工程中心的工作,由学校统筹规划,统一安排。中心在国家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指导下,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主要通过面向相关行业、企业承接工程化研究开发任务,实行有偿服务,逐步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本中心是研究绿色化工材料与环境应用设备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而建立起来得高科技实体,要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不断探索绿色环保经济增长的新途径,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向经济市场转化。同时,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技术,为中心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服务。因此,中心的组织管理及运营模式紧紧围绕这个中心。

中心通过开放式运行,资源共享,为提升环保功能材料与设备的创新水平服务。广泛吸收国内外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及企业参预开发与研究工作,采取课题任务分工和科研合作的方式,聚集创新人才。科研队伍由固定人员和流动人员组成,科研课题采取竞争制。结合中心目标的任务,建立结构合理、队伍精干高新的创新研发体系;机制灵活、形式多样的产学研结合的工程化技术推广体系;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所所长、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主任分别由参与单位成员民主推举产生,由两委主任分别主持日常事务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由各处、研究室主任分理各项具体职能。遇有重大管理、技术协作等需要或者待决问题,由相关分委会主任召集相关单位或者部门会商,相关决定报中心主任与两委审批执行。

遵循的四个原则:

(1) 在决策机制方面,具有高度集中性。中心设行政负责人所长1人,实施所长负责制。包括资源的配置、资产的评估和处置、人员的安排、产品的生产和定价,直至收益的分配等。

(2) 在激励机制方面,采用绩效工资制度。

(3) 在约束机制方面,落实责任与权益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4) 在发展机制方面,公司设计短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计划;个人根据具体目标设计发展计划,均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能力的平台。

“十三五”期间主要建设任务目标:

总体目标:依托该中心,深化政产学研,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平台。

主要任务:落实服务地方经济行动计划,为地方经济发展解决绿色化工生产、新材料制备、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生力量。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为我院应用型大学建设做出贡献。

研发计划内容:本着四个主要研究方向:环境友好功能材料、绿色化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环境污染预测与监测分析,打造方向融合,技术进步的实验室特色,不仅在理论方面有新的突破,而且在工程应用领域有更大的创新。

三年内目标和任务:(1)开发高能涡流耦合液膜技术同步脱硫脱硝除微尘装置为代表的环境污染治理设备等3-5套,重点解决区域环境大气污染问题。(2)系统研究潍坊市固体垃圾资源化、行业职业病、大气污染模型,为市政府解决容量预测和治理措施提供可行性方案。(3)制备一系列环境友好新型功能材料,包括多功能陶粒材料和金属骨架材料等,进一步实现市场化应用与推广。(4)协助企业落实绿色化工工艺技术若干。(5)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5个,输送技术人才100人。(6)理论成果表现:发表学术论文150篇,SCI收录100篇,申请发明专利10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申请课题12项,纵向项目经费200万元,横向项目经费600万元。